“新安江模式”探索生態保護互利共贏
012年全國首個跨省生態保護補償試點在新安江流域啟動實施。經過兩輪試點,流域水質不斷向好,千島湖營養狀態指數逐步下降,達到了以生態保護補償為紐帶促進流域上下游統籌保護和協同發展的目的,探索出一條生態保護、互利共贏之路。正在推進建立的東江、汀江、九洲江、潮白河以及長江等跨省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總體上都沿用了新安江模式,證明了這項機制推動流域上下游協調發展、促進保護治理的有效性。
一江新安水,情系皖浙兩省
“源頭活水出新安,百轉千回入錢塘”,發源于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境內六股尖的新安江流域,干流總長359公里,近 2/3在安徽境內,經黃山市歙縣街口鎮進入浙江境內,流入下游千島湖、富春江,匯入錢塘江。千島湖超過 68%的水源來自新安江,新安江水質優劣很大程度決定了千島湖的水質好壞,關乎長三角生態安全。一江新安水,情系皖浙兩省。
然而,在流域水環境保護與管理上,流域的整體性與管轄權分割的矛盾一直存在。條塊分割致使上游新安江與下游千島湖水質保護長期單打獨斗、各自為政,缺乏合作共治的機制和平臺,實現跨省生態保護補償更是難度倍增。由于新安江上下游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造成上下游理念不同、訴求不一。
2007年,財政部、原環境保護部開始持續關注新安江流域問題。2011年2月,習近平同志在全國政協《關于千島湖水資源保護情況的調研報告》上作出重要批示:“千島湖是我國極為難得的優質水資源,加強千島湖水資源保護意義重大,在這個問題上要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轍。浙江、安徽兩省要著眼大局,從源頭控制污染,走互利共贏之路。”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工作部署,財政部、原環境保護部聯合印發了《新安江流域水環境補償試點實施方案》,明確了試點工作目標、任務、保障措施等。在兩部門推動下,兩省分別于2012年9月、2016年12月簽訂生態保護補償協議,先后啟動兩期共6年試點工作,建立起跨省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2017年底,兩輪試點結束。評估顯示,2012年-2017年新安江上游流域水質總體為優,保持為Ⅱ類或Ⅲ類,千島湖水質總體穩定保持為Ⅱ類,營養指數由中營養轉變為貧營養,水質變差的趨勢得到扭轉。
2018年,皖浙兩省第三次簽訂補償協議,逐步建立常態化補償機制。與 2012年-2017年兩輪相比,水質考核標準更加嚴格,補償資金使用范圍有所拓展,明確提出了深化補償機制的任務要求,在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上進一步實現創新和突破。
皖浙兩省打造合作共治平臺
在新安江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醞釀實施的過程中,皖浙兩省不斷統一思想、深化認識,以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為核心,把保護流域生態環境作為首要任務,以綠色發展為路徑,以互利共贏為目標,以體制機制建設為保障,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
為確保試點順利開展,財政部、原環境保護部統籌協調,制定并出臺了《新安江流域水環境補償試點實施方案》《關于加快建立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為試點的高效實施和整體推進提供了政策保障。
皖浙兩省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合作,協力治污,共同維護新安江流域生態環境安全。在中央相關部門的組織協調下,上下游聯合開展水質監測,每年由原環境保護部發布上年水質考核權威結果。以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和總氮四項水質指標2008年-2010年3年平均濃度值為基準,每年與之對比測算補償指數,妥善解決了兩省初期磋商時到底是以湖泊還是以河流水質為標準的分歧。第一期試點中央財政每年拿出3億元,均撥付給安徽,用于新安江治理。每年新安江跨界斷面水質達到目標要求,浙江劃撥安徽1億元,否則安徽劃撥浙江1億元;第二期試點中央財政三年分別安排4億元、3億元、2億元,繼續撥付給安徽省,逐步退坡,兩省的補償力度則增加至每年2億元。
同時,皖浙兩省加強流域上下游共建共享,打造合作共治平臺。在浙皖交界口斷面共同布設了9個環境監測點位,采用統一的監測方法、監測標準和質控要求,獲取上下游雙方都認可的跨界斷面水質監測數據,并每半年對雙方上報國家的數據進行交換,真正做到監測數據互惠共享。
加強生態建設,強化污染治理
強化水源涵養和生態建設。黃山市深入實施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和林業增綠增效行動,累計建成生態公益林535萬畝,退耕還林10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2.9%,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下游淳安縣嚴格源頭生態保護,開展封山育林,加大植樹造林力度,森林覆蓋率達到87.3%,名列浙江省第一。
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在種植業污染防治上,黃山市大力推廣生物農藥和低毒、低殘留農藥,在全省率先建成農藥集中配送體系,建成455個農藥配送網點,建立有機肥替代化肥減量示范區67個。在網箱養殖污染治理上,黃山市在新安江干流及水質敏感區域拆除網箱6300多只,并建立漁民直補、轉產扶持、就業培訓等退養后續扶持機制,一批批漁民“洗腳上岸”,做到“退得下、穩得住”;下游淳安縣1053戶、2728.42畝網箱全部退出上岸。
強化工業點源污染治理。根據流域水質目標和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黃山市累計關停淘汰污染企業220多家,整體搬遷工業企業90多家,拒絕污染項目192個,優化升級項目510多個;下游淳安縣制定了嚴于國家環境質量標準的千島湖標準,10年來否決了投資近300億元的項目,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強化城鄉垃圾污水治理。黃山市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和推進農村“三大革命”,中心村平均改廁率達80%以上,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0% 以上。下游淳安縣投入資金11.4億元,戶均投資1萬元,實施423個村、19個集鎮的農村治污工程,農戶納管率由2013年的30.9%提高到目前的85%。
安徽省把新安江綜合治理作為生態強省建設的“一號工程”,建立了由省委、省政府領導主抓,各有關部門參與的工作機制,加強同浙江省的會商對接,統籌協調和推進試點工作。浙江省淳安縣建立了以千島湖生態保護為核心的考核導向機制,突出生態保護、生態經濟指標設置,其中兩項生態指標比重約占總分的70%。
皖浙兩省通過補償協議進一步明確了各自的責任和義務,建立了“環境責任協議制度”,堅持上下游定期協商,完善聯合監測、汛期聯合打撈、聯合執法、應急聯動等橫向聯動工作機制,共同治理跨界水環境污染,預防與處置跨界污染糾紛。
試點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日益顯現
新安江流域總體水質為優并穩定向好,跨省界斷面水質連年達到考核要求,保持地表水Ⅱ類標準,每年向千島湖輸送60多億立方米潔凈水,千島湖水質同步改善,下游千島湖富營養化趨勢得到扭轉。淳安縣先后被列入首批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被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縣,榮膺“全球綠色城市”,千島湖列為首批五個“中國好水”水源地之一。
生態環境好了,產業興起來了,有機茶、泉水魚、鄉村生態旅游,一大批全國叫得響的綠色品牌在黃山誕生,好山好水成為老百姓的“搖錢樹”“聚寶盆”,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
在新安江流域生態保護補償的試點基礎上,桂粵九洲江、閩粵汀江—韓江、冀津引灤入津、贛粵東江、冀京潮白河以及省份眾多、利益關系復雜的長江流域等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紛紛建立起來,為全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實踐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和經驗。
從新安江試點過程看,正是由于上下游地區觀念理念徹底轉變,用正確的觀念理念指導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扎扎實實開展保護治理工作,試點工作才不斷取得成效,充分體現了正確觀念理念在指導實際行動中的根本性作用。
新安江補償試點實現了流域上下游發展與保護的協調,充分表明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試點為生態環境領域的財政事權劃分改革提供了生動案例、有力借鑒。同時,新安江生態保護補償試點堅持增進生態環境質量改善這個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充分彰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基本民生觀,充分證明了執行黨的群眾路線、構建社會監督體系的重要性。
一江新安水,情系皖浙兩省
“源頭活水出新安,百轉千回入錢塘”,發源于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境內六股尖的新安江流域,干流總長359公里,近 2/3在安徽境內,經黃山市歙縣街口鎮進入浙江境內,流入下游千島湖、富春江,匯入錢塘江。千島湖超過 68%的水源來自新安江,新安江水質優劣很大程度決定了千島湖的水質好壞,關乎長三角生態安全。一江新安水,情系皖浙兩省。
然而,在流域水環境保護與管理上,流域的整體性與管轄權分割的矛盾一直存在。條塊分割致使上游新安江與下游千島湖水質保護長期單打獨斗、各自為政,缺乏合作共治的機制和平臺,實現跨省生態保護補償更是難度倍增。由于新安江上下游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造成上下游理念不同、訴求不一。
2007年,財政部、原環境保護部開始持續關注新安江流域問題。2011年2月,習近平同志在全國政協《關于千島湖水資源保護情況的調研報告》上作出重要批示:“千島湖是我國極為難得的優質水資源,加強千島湖水資源保護意義重大,在這個問題上要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轍。浙江、安徽兩省要著眼大局,從源頭控制污染,走互利共贏之路。”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工作部署,財政部、原環境保護部聯合印發了《新安江流域水環境補償試點實施方案》,明確了試點工作目標、任務、保障措施等。在兩部門推動下,兩省分別于2012年9月、2016年12月簽訂生態保護補償協議,先后啟動兩期共6年試點工作,建立起跨省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2017年底,兩輪試點結束。評估顯示,2012年-2017年新安江上游流域水質總體為優,保持為Ⅱ類或Ⅲ類,千島湖水質總體穩定保持為Ⅱ類,營養指數由中營養轉變為貧營養,水質變差的趨勢得到扭轉。
2018年,皖浙兩省第三次簽訂補償協議,逐步建立常態化補償機制。與 2012年-2017年兩輪相比,水質考核標準更加嚴格,補償資金使用范圍有所拓展,明確提出了深化補償機制的任務要求,在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上進一步實現創新和突破。
皖浙兩省打造合作共治平臺
在新安江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醞釀實施的過程中,皖浙兩省不斷統一思想、深化認識,以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為核心,把保護流域生態環境作為首要任務,以綠色發展為路徑,以互利共贏為目標,以體制機制建設為保障,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
為確保試點順利開展,財政部、原環境保護部統籌協調,制定并出臺了《新安江流域水環境補償試點實施方案》《關于加快建立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為試點的高效實施和整體推進提供了政策保障。
皖浙兩省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合作,協力治污,共同維護新安江流域生態環境安全。在中央相關部門的組織協調下,上下游聯合開展水質監測,每年由原環境保護部發布上年水質考核權威結果。以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和總氮四項水質指標2008年-2010年3年平均濃度值為基準,每年與之對比測算補償指數,妥善解決了兩省初期磋商時到底是以湖泊還是以河流水質為標準的分歧。第一期試點中央財政每年拿出3億元,均撥付給安徽,用于新安江治理。每年新安江跨界斷面水質達到目標要求,浙江劃撥安徽1億元,否則安徽劃撥浙江1億元;第二期試點中央財政三年分別安排4億元、3億元、2億元,繼續撥付給安徽省,逐步退坡,兩省的補償力度則增加至每年2億元。
同時,皖浙兩省加強流域上下游共建共享,打造合作共治平臺。在浙皖交界口斷面共同布設了9個環境監測點位,采用統一的監測方法、監測標準和質控要求,獲取上下游雙方都認可的跨界斷面水質監測數據,并每半年對雙方上報國家的數據進行交換,真正做到監測數據互惠共享。
加強生態建設,強化污染治理
強化水源涵養和生態建設。黃山市深入實施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和林業增綠增效行動,累計建成生態公益林535萬畝,退耕還林10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2.9%,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下游淳安縣嚴格源頭生態保護,開展封山育林,加大植樹造林力度,森林覆蓋率達到87.3%,名列浙江省第一。
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在種植業污染防治上,黃山市大力推廣生物農藥和低毒、低殘留農藥,在全省率先建成農藥集中配送體系,建成455個農藥配送網點,建立有機肥替代化肥減量示范區67個。在網箱養殖污染治理上,黃山市在新安江干流及水質敏感區域拆除網箱6300多只,并建立漁民直補、轉產扶持、就業培訓等退養后續扶持機制,一批批漁民“洗腳上岸”,做到“退得下、穩得住”;下游淳安縣1053戶、2728.42畝網箱全部退出上岸。
強化工業點源污染治理。根據流域水質目標和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黃山市累計關停淘汰污染企業220多家,整體搬遷工業企業90多家,拒絕污染項目192個,優化升級項目510多個;下游淳安縣制定了嚴于國家環境質量標準的千島湖標準,10年來否決了投資近300億元的項目,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強化城鄉垃圾污水治理。黃山市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和推進農村“三大革命”,中心村平均改廁率達80%以上,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0% 以上。下游淳安縣投入資金11.4億元,戶均投資1萬元,實施423個村、19個集鎮的農村治污工程,農戶納管率由2013年的30.9%提高到目前的85%。
安徽省把新安江綜合治理作為生態強省建設的“一號工程”,建立了由省委、省政府領導主抓,各有關部門參與的工作機制,加強同浙江省的會商對接,統籌協調和推進試點工作。浙江省淳安縣建立了以千島湖生態保護為核心的考核導向機制,突出生態保護、生態經濟指標設置,其中兩項生態指標比重約占總分的70%。
皖浙兩省通過補償協議進一步明確了各自的責任和義務,建立了“環境責任協議制度”,堅持上下游定期協商,完善聯合監測、汛期聯合打撈、聯合執法、應急聯動等橫向聯動工作機制,共同治理跨界水環境污染,預防與處置跨界污染糾紛。
試點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日益顯現
新安江流域總體水質為優并穩定向好,跨省界斷面水質連年達到考核要求,保持地表水Ⅱ類標準,每年向千島湖輸送60多億立方米潔凈水,千島湖水質同步改善,下游千島湖富營養化趨勢得到扭轉。淳安縣先后被列入首批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被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縣,榮膺“全球綠色城市”,千島湖列為首批五個“中國好水”水源地之一。
生態環境好了,產業興起來了,有機茶、泉水魚、鄉村生態旅游,一大批全國叫得響的綠色品牌在黃山誕生,好山好水成為老百姓的“搖錢樹”“聚寶盆”,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
在新安江流域生態保護補償的試點基礎上,桂粵九洲江、閩粵汀江—韓江、冀津引灤入津、贛粵東江、冀京潮白河以及省份眾多、利益關系復雜的長江流域等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紛紛建立起來,為全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實踐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和經驗。
從新安江試點過程看,正是由于上下游地區觀念理念徹底轉變,用正確的觀念理念指導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扎扎實實開展保護治理工作,試點工作才不斷取得成效,充分體現了正確觀念理念在指導實際行動中的根本性作用。
新安江補償試點實現了流域上下游發展與保護的協調,充分表明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試點為生態環境領域的財政事權劃分改革提供了生動案例、有力借鑒。同時,新安江生態保護補償試點堅持增進生態環境質量改善這個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充分彰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基本民生觀,充分證明了執行黨的群眾路線、構建社會監督體系的重要性。